对于陈诚来说,宜昌的失守一直像一根深深扎在他心中的刺策略大赢家,无法拔除,时刻令他感到痛苦和愧疚。尽管宜昌的丢失并不完全是他的错,事实上,责任的主要归咎对象应该是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。若非李宗仁中了日军的计策,将江防军的第75军与第94军调离,江防防线也不会那么容易被突破,宜昌的失守就更不可能发生。可是,18军在防守宜昌时的失败却是不可忽视的事实。面对李宗仁的推诿责任,蒋介石的无所作为,和何应钦在旁火上浇油的局面,作为蒋介石的亲信,陈诚只能背负起这份责任。
虽然责任最终落在了陈诚身上,但更深的痛苦却是江防军总司令郭忏承受的。郭忏不仅被彻底免职,甚至被关进了监狱,享受着与其中将身份完全不符的少尉待遇。后来,蒋介石为了安抚他,特许他在监狱内享受少校待遇,但即便如此,这段经历依旧让郭忏从此名声大噪,尤其是在“土木系”内部,他从此奠定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,这个“牢饭”似乎也未必算亏本。
尽管如此,陈诚的心中那根刺依然未曾愈合。1941年9月,机会终于出现。9月18日,第2次长沙会战的枪声正式响起。薛岳是个典型的爱恨分明的将领,打赢了就张扬得不行,打输了就一败涂地。在湘北会战中,第9战区的胜利使薛岳从代理司令长官的职位中被“扶正”,风头正劲。但当敌后游击队传来日军大举进攻的情报时,薛岳却不以为然,认为这些不过是下级军官的过度反应。此时,正值湖南的晚稻收割季节,薛岳以为日军大举进攻不过是来抢粮而已,因此对情报置之不理。正是因为轻视情报工作,第2次长沙会战一开始,第9战区就遭遇了极大的困难。
展开剩余72%第6战区的情报工作同样不容乐观。直到驻守宜昌的13师团早渊支队现身长沙,陈诚才意识到宜昌的防线空虚。宜昌失守后,日军的战略部署包括:13师团负责宜昌和当阳以西的防守,第39师团守卫当阳以东和襄河以西,而独混18旅团则负责掩护交通运输线。在1941年8月下旬策略大赢家,阿南惟几司令官为实施第2次长沙会战,发现兵力不足,于是从宜昌的13师团抽调了116联队,并加强了炮兵和辎重兵,总计7000余人组成了早渊支队,加入湘北战场。
这一调动意味着,宜昌和周边的日军主力被抽走了两万多人。陈诚竟然对此一无所知,直到第6战区的情报部门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重大变化,才让陈诚错失了防守宜昌的最佳时机。如果他提前得知了这一情报,提前做好准备,后来的反击战也许能避免失败。
随着第2次长沙会战的全面打响,日军进攻势头迅猛,重庆方面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,减轻第9战区的压力。计划是策略大赢家,第3、第5和第6战区各派一部分部队进行配合,以支援第9战区。初期,这些部队的进攻多为小规模的骚扰,只有第3战区在进攻南昌时,动用了100军。然而,随着战斗的深入,第6战区开始意识到,日军的部署出现了问题。第4师团的番号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独混18旅团。这意味着,宜昌的防线已经出现了空缺,日军的兵力大幅削弱。
于是,蒋介石下令陈诚,“第6战区立即攻克宜昌。”这个命令的下达充满了矛盾和不合理。进攻宜昌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吸引日军的援兵撤回,以减轻第9战区的压力,这也就是所谓的“围魏救赵”。然而,命令的内容却是“立即攻克宜昌”,这与战略目标相冲突,因为攻占宜昌可能会使日军援兵迅速返回,削弱原本希望达到的“引援”效果。这一矛盾的命令,也成为宜昌反击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无论如何,陈诚在接到命令后开始了军事部署。首先,他设定了孤立宜昌的目标,并决定阻止日军增援。但他的部署让人感到困惑。陈诚决定派冯治安的第33集团军下辖的第59军和第77军向荆门方向进攻,周喦的第26集团军则将第32、75和39军集中在当阳方向,主力设于当阳以西,切断汉宜公路。而霍揆章的第20集团军则攻向沙市和江陵,切断汉京公路西段,进一步阻止日军增援。
这看似稳妥的部署却有一个问题,那就是部署的规模过于庞大,几乎将力量分散得太细,导致主攻方向上的兵力不足。尤其是对于第39师团和独混18旅团这些警备性质的部队,陈诚竟动用了8个军进行防守,这样的兵力配置过于谨慎,甚至显得有些胆怯。按照常理,利用5个军就足以对付日军的增援,而陈诚却派出了重兵进行防守,这使得进攻宜昌的兵力反而显得捉襟见肘,错失了最佳战机。
即便如此,战斗依然没有按计划进行。陈诚原定的9月28日发起攻击的日期,最终被推迟到9月30日才得以开始。与此同时,长沙已经陷落,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向宜昌回援。在战场上,陈诚的部署也面临了兵员不足、推进缓慢等问题。即便是第2军这个重要的攻击力量,也由于行动迟缓,直到10月2日才抵达战场。而在此期间,郑洞国的第8军已经清除了宜昌外围的敌人,然而,第2军的表现却让人失望。
当长沙方面的日军撤退后,蒋介石下令要第9战区继续拖住日军,以便防止日军回援宜昌。这个命令的下达再次导致了战略的混乱。最初的目标是通过攻占宜昌吸引日军撤兵,但在此时,战局却发生了变化。原本应当围点打援的策略,变成了拔点作战,这使得战局变得更加复杂,最终导致了宜昌反击战的失败。
回顾宜昌反击战,陈诚虽然下了不少功夫,动用了庞大的兵力,然而,由于战略上的混乱,指挥上的失误,以及战术上的过度谨慎,使得这场原本能够取得胜利的战斗变成了惨败。战斗虽然英勇,但白白牺牲的士兵让人痛惜。最终,陈诚依然未能拔除那根始终刺痛他内心的“宜昌刺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