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9日上午的卫星图片显示恩卓中盈,因下水(第一次下水)时倾覆而知名的朝鲜“崔贤”级二号舰,顺利抵达罗津造船厂干船坞。12日,外界发现该舰周围完成清理并开始布设红地毯。13日,朝鲜宣布“崔贤”级二号舰“姜健”号结束修复,举行了盛大的下水仪式(第3次下水,注意这里不是第二次下水)。而从5月21日倾覆至今,围绕“姜健”号的种种故事,也堪称朝鲜造船工业水平的反光镜。
■顺利抵达罗津造船厂干船坞的“姜健”号
一、在质疑声中顺利下水
毫不客气地说,在5月21日驱逐舰倾覆之后,朝方最大失误,就是立刻公开了“两到三天扶正”的时间表。实际远超这一数字的作业周期,为朝鲜招来了大量批评,但就救援行动本身而言,朝方表现其实很不错。
面对“姜健”号倾覆且“半瘫”的恶劣局面,朝方先是通过气囊等辅助浮力,降低船体受力,并为抽水作业提供施工条件;等到大型器械就位后,仍然保持耐心,从舰首、舰尾和舰体两侧缓慢调整,甚至不惜通过绳索,从岸上进行人工细微控制,最终在6月2日将船体扶正,5日顺利脱离船台入水(第二次下水)。与此同时,朝方还在救援期间完成了港区入口疏浚工程,确保从清津造船厂转出万无一失。
■当时外界普遍不看好朝鲜的修复工作
二、慎之又慎的作业风格
其实在5月21日出现重大事故后,朝方就组织了“现场修复推进小组”,由军需工业部部长赵春龙大将负责指挥。这位在2014年才为外界所知,首次公开露面时,就接替著名的“火箭三人帮”之一的白世峰上将,出任第二经济委员会委员长的高官,如今已经被视为李炳哲元帅退役后,朝鲜军需工业的中流砥柱。由这种级别的人物统率“现场修复”工作,可见朝方对“姜健”号的重视,也因此奠定了修复作业必须求稳,不能再出问题的风格。
■“现场修复推进小组”的实际领导赵春龙
为了确保这一点,赵春龙领导的“推进小组”付出了很大代价,无形中掩盖了从一开始就很清晰的思路。当外界还在担忧“半瘫”姿态和潮汐恩卓中盈,会对船体结构造成不可逆损伤时,朝方已经通过紧急布设气囊,暂时稳定了局面。对一艘侧翻且还有一小半船身在岸上的驱逐舰而言,最大的救援难点,是船只多面受力,硬来只会对龙骨造成破坏性损伤。因此,朝方经过仔细评估后,最终选择从三个方面下手。
第一步是继续增加气囊数量。这一点其实是类似翻船事件的标配,因为船只在倾覆之后,浮力结构被破坏,处于半沉或触底状态,是很难施加外力让其恢复平衡的。只有通过塞入足够多的气囊,增加整体浮力,脱离沉水,才方便后续作业。
■朝鲜当时动用了大量气囊
第二步是调整船尾的受力结构。驱逐舰出事后,船尾和船首是两个关键受力点,其中船首与地面接触,受力状态很简单,而船尾因为涉及到入水、潮汐,以及后续抽水作业,非常复杂。卫星图片显示,抽水作业船只在26日就已经抵达现场,但29日卫星才发现抽水作业的明确证据,就是因为背后涉及船体平衡,必须经过仔细核算才能开工,并且速度也需要严格控制。
第三步是人工操作的绳索。通过多条绳索从岸上控制驱逐舰,是23日就出现的场面,本质上属于紧急控制驱逐舰姿态的一部分。但随着船尾姿态调整结束,位于舰首的起重机也发挥效果,甚至船体左右两侧的水面上,也出现多部设备,船体基本恢复平衡。这时由岸上人工控制的绳索,就成为微调船体姿态,施加最后作用力的有效手段。美国“38 North”通过判读卫星图片,认为从29号开始,朝方就集结了数百人,拉动系在驱逐舰上的绳索,属于驱护舰扶正的关键一环。
■在出事后,朝方对待驱逐舰的态度就是一个“稳”字
从技术上来讲,在26日重型机械到位后,理论上朝方已经具备紧急排水作业,并尝试扶正的可能。现场作业小组能顶住舆论压力,耐着性子进行精细化作业,最终花费十多天时间完成抢救工作,确实称得上慎之又慎。
而随着6月2日“姜健”号成功扶正,前面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。这时因为起重机就近作业,而深陷“切除舰首”阴影的“姜健”号,又在外界批评声中等待了两天,直到6月4号完成最后一步下水。受天气影响,卫星并没有拍下这个过程,但一艘扶正之后,一半在岸上,一半入水的驱逐舰,承力状态依然不简单。从时间上推断,朝方是充分利用潮汐,在没有对船体外部结构造成明显损伤的情况下,完成下水作业,水平确实很不错。
■成功下水后就再也没有太大风险
三、注定会服役的二号舰恩卓中盈
得益于下水前朝方就已经清理了大部分蓝色防水布,卫星顺利拍到了“姜健”号的船体部分,从清晰且笔直的白色水线来看,船体没有出现致命变形。这说明朝鲜海军运气不错,事故当时对船体破坏程度有限,后续有效的补救措施,也遏制了局面进一步恶化。至于说船体结构是否受到的内部无形损伤,这就不是表面能看出来的了,需要在干船坞,通过精密技术手段进行检查。而按照各国以往经验,在5000吨军舰上发生这种恶性事故,必然会对适航性、服役寿命、战斗性能造成很大影响,放弃建造或者改为辅助船只的情况比比皆是,但朝鲜肯定是不会这么做的。
■无形的结构损伤必然会有
一方面,“姜健”号的抢修工作,既然是由地位超然的赵春龙大将负责,就说明整件事情已经上升到政治层面,这艘5000多吨的驱逐舰必须服役,以证明朝方的技术水平,并尽量弥补下水时倾覆造成的负面影响。现在最难的扶正和下水作业已经顺利完成,朝方后续修复的技术难度很低,或者说要是只需要对外有个交代,基本没有难度。另一方面,我们之前就提到,朝鲜海军根本没有5000吨驱逐舰的远洋使用场景,现在建成的两艘“崔贤”级,是空壳的概率很高。在本来就主要在近海活动,不去远海承受风浪的情况下,倾覆对船体造成的损伤,就更不是问题了。
■朝鲜驱逐舰的使用理念确实与众不同
四、阴差阳错的资源集中
原本“姜健”号是由清津、罗津两家造船厂联手建造,最初规划在清津港下水,罗津港服役,共同分享这份荣誉,同时恢复东部造船厂的造船水平,为造船工业注入活力。出事之后,清津造船厂领导层被横扫一空,罗津造船厂成为东部造舰主力已经板上钉钉。其实这两家造船单位,原本年产能都在2.5万吨到3万吨之间,技术差距很小,并列发展对现在的朝鲜造船工业而言,属于浪费。现在因为“姜健”号倾覆事故,无形中将资源集中在罗津造船厂身上,未必不是一件好事。
■“崔贤”级二号舰在6月8日拖拽进入船坞
对处于朝鲜半岛北端的朝鲜而言,造船是非常特殊的领域。发展潜艇、水面舰艇的现实需求,对朝鲜造船工业提出了一定技术要求,但自从苏联解体后就崩塌的民用造船工业,又不足以支撑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。再加上很难绕行朝鲜半岛南部,东西两侧海军力量不得不秉承“自造自用”的原则,以及传统遗留的“大锅饭”式造船产业布局,使得本就有限的造船资源进一步分散。这次能将东部资源集中在罗津造船厂身上,而不是继续分散,已经算是在艰难前行的朝鲜造船工业上,打了一个良性补丁。
■相比之下,在西侧下水的“崔贤”级一号舰就要顺利得多
五、雄心勃勃的规划
事实上,就在“姜健”号重新下水前夕,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到访朝鲜,并强调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,而罗津造船厂也确实离俄罗斯更近,受其影响更深。从这一点来说,朝鲜希望通过建造5000吨驱逐舰,提升造船工业水平的规划,虽然出现了波折,但最终还算是基本实现了目标。要是能借此认清自己实力,积极集中资源并向其他国家引进造船技术,对造船工业的促进甚至超过预期。
■“姜健”号的修复速度远超外界预计
也就是基于这种情况,赵春龙才会在“姜健”号二次下水仪式上,宣布明年将开始建造“崔贤”级三、四号舰,为未来进军东海,甚至是太平洋作准备。这么一看,朝鲜海军是真想打造一支能深入日本海的舰队。而当年国内051从战力不完善起步,博采众家之长,逐渐消化技术,直到052C才算是走出自己的道路,前后花费二十多年时间,耗费资源不计其数。朝鲜现在并没有那么好的外部环境,技术底子更差,资源也远远不如,想要建成在日本海自由活动的中型舰队,恐怕没有那么容易。
■朝鲜海军对“崔贤”级期待很高
结语
事实上,“姜健”号事故放在朝鲜民用造船工业看不到希望,远洋海军暂时无从谈起的现实面前,只能算一个良性的小插曲。就像朝鲜动用数百人,人力拖拽倾覆的“姜健”号一样,不是不努力,而是在大势面前,些许胜利实在缺乏价值。
九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